新闻
新闻资讯
- 周报 |投资要闻简报
- 东南亚客厅,被中国小家电 “接管” 的背后
- 中印直航重启背后:印度市场,是机遇还是陷阱?
- 周报 |投资要闻简报
- 小鹏汇天迪拜首飞 “陆地航母”:斩获 600 台海外大单,中国智造叩开个人飞行时代
联系我们
联系人:刘(经理)
手机:15302699092
电话:15302699092
邮箱:info@idesoon.com / 475463052@qq.com
地址: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南山街道自贸西街18号前海香缤大厦803A号-C005
行业新闻
中印直航重启背后:印度市场,是机遇还是陷阱?
2025 年 10 月 26 日,印度靛蓝航空执飞的加尔各答至广州航班顺利落地,标志着中断五年的中印直航正式恢复。这一象征性举措,连同 7 月印度恢复对华旅游签证、中印外长会晤达成 10 项成果等动作,共同释放出双边关系回暖的明确信号。随着物流效率提升、政策限制松动,这个拥有 14 亿人口、GDP 即将跻身全球前三的市场,再次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焦点。但政治波动的阴影未散,印度市场究竟是值得把握的窗口期,还是需要谨慎规避的风险区?
一、回暖信号:直航重启激活经贸便利
(一)中印直航的恢复,绝非单纯的通航事件,而是双边经贸合作的 "加速器"。
1.物流效率实现质变
此前经香港、新加坡中转的货物,物流时间需 10 多小时,直航后缩短至 4 小时左右,效率提升约 60%。这一改变每年可为两国企业节省超 20 亿元物流成本,尤其利好电子产品、医药等高附加值商品贸易 —— 这类产品对运输时效和安全性要求极高,直航直接破解了此前的供应链瓶颈。
2.航线网络持续扩容
首条加尔各答 - 广州航线落地后,新德里至上海、广州的航线将陆续增开,中国东方航空也计划于 11 月 9 日重启上海 - 德里航线。要知道,2020 年停航前,中印每月直飞航班超 500 个,此次复航正是向常态化合作回归的重要一步。
3.政策协同释放善意
直航恢复与印度 7 月重启对华旅游签证形成政策呼应,而这一切都源于 2025 年 8 月中印外长会晤的共识落地。高层互动的增加、边境事务磋商的推进,为经贸合作扫清了部分政治障碍,让企业运营的可预期性显著提升。
二、市场潜力:14 亿人口的增长红利
(一)印度的市场吸引力,根植于其经济雄心与人口红利的双重支撑。
1.经济规模持续跃升
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,2025 年印度 GDP 将达 4.187 万亿美元,稳居全球第四大经济体,2030 年有望升至第三。自 2017 年提出 "印度十五年发展愿景" 以来,其追求 2047 年独立百年时成为 "发达印度" 的目标,正在驱动各领域投资需求。
2.核心领域机会凸显
①新能源领域:印度电力短缺与碳中和目标并存,推动光伏、风电、储能市场爆发。晶科能源、隆基绿能是印度光伏组件主要供应商,远景能源已成当地最大风电整机供应商之一,阳光电源、三一重能等企业均已在印设厂投产。
②消费升级赛道:印度 3200 万家庭宠物催生 36 亿美元消费市场,2028 年有望突破 70 亿美元,宠物食品、美容、医疗等细分领域增长迅猛;空调市场预计 2028 年销量达 2080 万台,中国压缩机出口占印度份额近十分之一。
③能源与制造业:印度 2050 年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,石化项目投资活跃,同时苹果等巨头加码印度产能,为中国供应链企业提供配套机会。
④数字经济:6 亿互联网用户与普及的 UPI 支付系统,让金融科技、数字服务等领域具备天然生长土壤。
3.人口红利不可复制
联合国数据显示,印度人口已超中国,人均年龄仅 26.6 岁,年轻劳动力与消费群体形成双重红利。这种人口结构带来的持续需求增长,是许多成熟市场难以比拟的核心优势。
三、风险对焦:无法忽视的运营挑战
(一)关系回暖并未消除印度市场的固有风险,政策波动、营商环境等问题仍需警惕。
1.政策不确定性仍存
①贸易保护主义常态化,2025 年 3 月印度对华丙草胺征收高额反倾销税,近年来类似反倾销调查频发。
②数据监管趋严,《Digital 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Act》对中企数据收集与存储提出严格要求,增加合规成本。
③投资限制未完全放开,2020 年出台的《陆地接壤国家投资规则》仍要求中资投资需政府批准,审批流程复杂。
2.税务与法律风险突出
印度税务争端堪称外资企业 "噩梦":德国大众面临 14 亿美元天价税单,韩国起亚被追缴 1.7 亿美元税款,这类纠纷往往持续数年,严重影响企业现金流。其税务审查期限最长可达 17 年,未按时缴税可能面临资产扣押、监禁等严厉处罚,法律执行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运营风险。
3.基础设施与供应链短板
印度二三线城市物流效率低下、电力供应不稳定,平均每周停电 2-3 次,企业需自行配备发电机保障生产。冷链设施薄弱导致 2000 箱冷冻虾滞留港口,损失超 510 亿美元的案例,凸显了基础设施对贸易的制约。同时,本土供应链不完善,智能手机等产业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,推高生产与物流成本。
4.地缘与社会风险
边境争议仍是双边关系的长期痛点,可能引发民族主义情绪,进而触发抵制中国产品的风潮。印度对华战略竞争心态未根本改变,与西方国家的制衡合作可能影响中企在印发展空间。
四、破局之道:中企的务实布局策略
(一)印度市场不是 "去或不去" 的二元选择,而是需要精准策略的战略布局。
1.贸易先行:小步验证市场
①优先通过贸易试水,争取 BIS、CRS 等本地认证,确保产品符合准入标准。
②利用直航物流优势,聚焦高附加值、低政策敏感度的产品,避开已引发贸易摩擦的领域。
③在合同中明确风险条款,针对反倾销调查、关税变动等情况设置应对预案。
2.投资策略:淡化背景 + 深度本地化
①通过海外子公司、PE/VC 参股或与本地企业组建联合体等方式,降低中资背景的敏感度。
②借鉴新能源企业成功经验,推进生产本地化,如阳光电源在班加罗尔设厂、中信博与印企合资建生产基地,既规避关税壁垒,又贴合 "印度制造" 政策导向。
③优先布局新德里、孟买等一二线城市,避开基础设施薄弱地区,降低运营成本。
3.风险防控:建立全流程合规体系
①组建专业本地团队,深度解读税务、数据等监管政策,避免因合规漏洞陷入纠纷。
②关注中印高层互动与政策动态,建立风险预警机制,及时调整业务布局。
③分散投资与市场布局,避免单一业务过度依赖印度市场,对冲地缘政治风险。
结语:长期视角下的理性抉择
中印直航重启与关系回暖,为中企进入印度市场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,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的消失。这个市场的魅力在于其不可复制的增长潜力,而挑战则源于其复杂的政治生态与营商环境。
对中国企业而言,印度不是可以短期套利的 "淘金场",而是需要长期耕耘的 "试验田"。成功的关键在于摒弃 "要么全进、要么全退" 的极端思维,以 "小步验证、快速迭代" 的务实态度,结合自身优势选择适配领域,通过深度本地化与合规运营化解风险。
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与双边关系逐步正常化的背景下,那些能够平衡机会与风险、适应印度市场独特规则的企业,终将在这片 14 亿人口的广阔市场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增长空间。
- 上一篇:周报 |投资要闻简报
- 下一篇:东南亚客厅,被中国小家电 “接管” 的背后
新闻资讯
-
2025-11-03
周报 |投资要闻简报
-
2025-11-03
东南亚客厅,被中国小家电 “接管” 的背后
-
2025-11-03
中印直航重启背后:印度市场,是机遇还是陷阱?
-
2025-10-17
周报 |投资要闻简报
-
2025-10-17
小鹏汇天迪拜首飞 “陆地航母”:斩获 600 台海外大单,中国智造叩开个人飞行时代
-
2025-10-17
中国游戏出海热度不减:2025 年 Q3 黑马榜出炉,SLG 融合与二次元细分成破局关键

客服1 